您好、欢迎访问本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师德建设 -> 学习园地 -> 正文

最美教师|陈金土 向山里走去:乡村教育筑路人

发布日期:2022-09-22  来源:福建省教育厅网站   点击量:

日前,福建省第三届“最美教师”名单公布。“最美教师”以他们对人民教师最朴素的理解、最动人的诠释、最温暖的表达,迎接第38个教师节,献礼党的二十大,凝聚起培根铸魂育新人的审美力量。

即日起,福建教育微言推出《“最美教师”系列报道》,带你走近“最美教师”,聆听属于他们的“最美”故事。

向山里走去:乡村教育筑路人

——记泰宁县龙安学校陈金土

1982年的夏天,刚刚从泰宁县第一中学毕业的陈金土正对未来感到迷茫,就从父亲那里听到了一个消息:龙安乡的李地小学的教师不足,学区校长张章松问他想不想去当老师。不曾想,这一点头,陈金土就开始了一段四十年的乡村教师生涯。

“在哪里教书都一样”

距离泰宁县县城有六七十公里之远的龙安乡是陈金土长大的地方。群山环抱,交通极为不便,让这个地方一度被称作泰宁的“西伯利亚”。李地小学是龙安乡的一所村校,当时学校里只有四十多名学生和五名教师,陈金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学习如何当一名教师的。然而,只是短短一年时间,校长却再一次找到了他。原来,在龙安乡的焦溪村还有一所杨梅垇村校,一直没有教师,校长觉得陈金土年轻力壮,又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便想问问他是否愿意调去那里执教。一开始,陈金土的心里的确有些忐忑,毕竟那是更加偏远的一个自然村,而且整个学校只有他一个人,得是多重的担子呀!但是,经过一番思量,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陈金土觉得不如一试:“反正在哪里教书都一样嘛!”

可是,当陈金土真正来到杨梅垇村校时,才发觉自己或许想得太简单了。且不说从焦溪村还须走上十里路才能到学校,单是这校园环境就让他有些想打退堂鼓了——说它空空如也,一点儿也不夸张。教室里的黑板不过是一大块木板刷上了黑板漆,桌椅也只是将板材简单地钉起来,连几盒粉笔都是他从教学点带来的。“这要怎么上课呢?”正在他一筹莫展之时,附近的村民们却已经闻风而来:“老师来咯!新老师来咯!”朴素、热情的村民一下子将年轻的陈金土围住,争先恐后地招呼这位新老师回家吃饭,有几家人见“抢”不到“第一顿饭”,甚至开始安排起后面几天的日程:今天在这家吃,明天就去另一家吃。这是陈金土第一次这么直观地感受到村民对教师的热情。他与这些村民素未谋面,尤其他还只是一个刚毕业一年多的“毛头小子”,却因为“教师”的身份,便获得了这么多人的尊敬与信赖。

杨梅垇村校附近只有七户人家,每一个家庭都非常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闲聊间,他们不止一次说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才能走出山区!”这种强烈而真挚的愿望深深触动了陈金土,让他心中的忐忑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说不清从何而来的责任感——我要留下来。然而,在这里执教的第一年,陈金土就遇到一名三年级学生忽然辍学回家的情况。他第一时间上门和学生家里沟通,这才知道这个家庭的处境十分艰难:学生的父亲意外残疾,家中缺乏劳动力,再加上上学路途遥远,父亲也不放心孩子一个人来回,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学习机会。在几次劝说与协商都无疾而终的情况下,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陈金土每天放学后徒步五里路到学生家里,帮他辅导功课,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再独自赶回学校。后来,学生的父亲见状干脆在家中支起了一张床,方便陈金土辅导完躺下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再回学校上课,这样既减少走夜路的风险,又不至于太过劳累。就这样,白天,陈金土是学校里的老师,晚上则成了这名学生的“家庭教师”。一个月后,学生的父亲终于被陈金土的坚持打动,在各方的帮助下,最终同意让孩子返校。这一刻,陈金土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了地,也更坚定了那份“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决心。

“课堂40分钟最重要”

在杨梅垇村校任教时,虽然每天面对的最多只有七八个学生,但教学任务同样繁重。一方面,学校大大小小的事务都落在他一个人的肩上,“孤军奋战”的陈金土被逼出了多重身份——既是课堂上手执粉笔的老师,又是后厨里挥动锅铲的炊事员;既是带着学生读书写字的语文老师,又是讲解公式计算的数学老师,偶尔还是会高歌一曲的音乐老师。另一方面,学生的年级不同,难以统一上课,为了尽可能不耽误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他想出了一套“轮流上课”的模式,比如,当天要教三年级的内容,他就会让低年级的学生先自行预习课本或完成练习,等教完三年级后,他再让三年级的学生完成作业,转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学习课文。在陈金土的不懈努力下,第二年,他执教的三个年级期末成绩就已经在同类学校(7所单人校)中位居第一了。

虽然这个模式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很难兼顾所有情况,过程中难免有分身乏术、顾此失彼的时候,但是陈金土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平日上课,他想方设法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到了周末,好不容易能有机会回一趟家,他却总是马不停蹄地跑到中心校去借阅其他老师的教学参考书或者教学资料。“那时候,除了课本,我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而且又没有经过师范专业的学习和训练,面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内容,有时确实不知道怎么教。所以,每个周末都是我学习的时间。借其他老师的资料读一读,看看别人是怎么上的,再对照自己的教学,发现不足就及时改进。”回想四十年的从教生涯,陈金土依然觉得那段日子是最为艰难的,也是最刻骨铭心的。但也正是在这样摸爬滚打的尝试中,陈金土的心里萌生了对专业成长的渴望——乡村教师更要以教师的学习带动学生更好地学。

从第一天成为老师起,陈金土就深知自己的短板在哪里,哪怕面对的只是这么一群孩子,他依然觉得自己是“不够的”。偏远山区的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十分有限,大部分时间里,陈金土都只能自己努力钻研教材,总结课堂教学经验,一旦有机会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他总是最积极的一个。就这样,他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学习,顺利通过师范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利用三年寒暑假的时间参加福建教育学院的函授学习,最终取得大专文凭……他就像一个在沙漠中长途跋涉的人,一有机会便会不断地汲取,而后继续向着远方走去。

如今,快要六十岁的陈金土,常常笑称自己年纪大了,学得慢又忘得快,可是在其他老师的眼中,陈金土并没有改变。“陈老师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年纪大而放弃学习,他甚至比年轻人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同一办公室的范瑞明老师对此深有感触,至今他都记得互联网一普及,陈金土就开始学着在网上搜寻各种教学视频观摩学习,久而久之,哪个网站资源丰富、哪个网站素材优质,他都了如指掌。他不仅自己学,而且乐于分享给其他老师一起学。有的老师好奇他是怎么做到大海捞针的,陈金土却说没有什么诀窍:“自己想要提升,自然就会想方设法地去找,找得多了,自然就熟门熟路了。”得益于这样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每每遇到新的教育政策、教学理念、课堂模式,陈金土从来没有畏难情绪,总是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与实践,由此不断精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乡村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课堂。课堂40分钟对于很多山区孩子来说就是唯一的学习时间,所以我们更要用好这40分钟,上好这40分钟。”教师的本职就是上好每一堂课,这是根本所在,也是陈金土孜孜以求的信念所在。

“功夫在课上,也在课外”

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缓慢,这里的人们为了维持生计,或忙于耕种,或外出务工,许多家庭都无法悉心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更遑论学习生活。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原本“村村办学”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随着“撤点并校”的不断推进,山区孩子在接受更系统、更优质的教育的同时,也可能面临着小小年纪就要与父母分离的处境——除了留守儿童,还有不少孩子从小就要寄宿在学校里。无法时时刻刻享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对于孩子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也更容易出现孤独、缺乏安全感、敏感、自卑等问题。为此,陈金土尤为注重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希望借此鼓励学生投入学习中,与同伴一起努力获得充实感和成就感。

“陈老师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解释清楚!”刚刚从龙安学校毕业的张诗茵记得,第一次学习体积单位时,大家很容易将它和面积单位混淆:“为了帮助我们区别,陈老师就举了一个例子,比方说,体育老师很高,我们不能说他很长,一条绳子很长,不能说它很高。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对这两个单位有了直观的认识。原本我觉得数学很枯燥,但陈老师的课让我觉得数学可以很有趣。”已经是初中生的杨锐也有同样的感觉,在陈金土的课上,他不仅感受到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学到了受用至今的学习方法:“陈老师特别鼓励我们向他提问,常常一下课,他就被我们围住了。面对我们源源不断的问题,他总是很耐心地解答。但他从来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而是点拨我们思考的方法。陈老师最常说的一个字就是‘钻’,遇到问题一定要有钻研的韧劲,思考的过程最重要。”正是在小学阶段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校里享受了学习的乐趣,这些学生走出学校后依然游刃有余,敢于质疑,乐于思考,勇于挑战。这便是陈金土所希望看见的。

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陈金土不只在课上全心全意地引导,在课外也下足了功夫。他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俩人平日相处就像“哥们儿”一样,学生喜欢他、信任他,数学成绩也不断提高。可是,后来有一天,已经考入中学进行学习的学生忽然到他家里拜访,告诉他“自己实在不想读了”,一问之下才知道学生对中学遇到的老师有些情绪,久而久之对学习也有了抵触的心理。那件事让陈金土意识到,对于学生的教导与关爱不只是体现在课堂的40分钟里,日常师生关系的融洽对于教学效果同样大有裨益。因此,即便是课余时间,他也尽可能地和学生待在一起,陪他们打球、下棋、打扫卫生,同他们谈天说地,答疑解惑。哪怕是放学后,他都会借着散步的时间,顺道去几户人家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

日积月累,陈金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而且遇到学生出现问题,常常第一时间就能找到突破口,再棘手的事也能顺利解决。“无论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他身上总有一个可以突破的地方,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去找到它。”陈金土如是说。在这点点滴滴的相处中,越来越多学生享受到校园生活的快乐,愿意敞开心扉和同伴、老师沟通。陈金土以真心换得了学生的信赖,也拥有了学生的爱——“在我们心中,陈老师早就已经是最美教师了!”

“我只是一个本土的老师”

乡村学校条件苦、负担重,很多教师不愿意来,即便来了也很难留得住。龙安学校林敬光校长感慨道:“能像陈金土老师这样扎根山区四十年,实在难能可贵,他为年轻教师树立了一个标杆。”每年学校有公开课活动,陈金土都是第一个执教,其他老师见状会更有信心主动参加;一有课题研究,陈金土都是倾囊相授,带领大家一起琢磨、思考。在这样一所学校,想要提高专业水平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学习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依靠学校里浓烈的教研氛围,不少教师同样获得了专业能力的飞跃,从这里走向更广阔的平台。而在这时,陈金土却常常选择“退居幕后”。好几次遇到可以考进城镇学校的机会,他都选择让给更有需要的人,在他看来,这并不是“谦让”和“牺牲”,只是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他追求的就是“好好地把龙安的孩子们教好”。

四十年间,陈金土辗转多所村校任教,有单人校,也有中心校,可以说,乡村教育的诸般滋味,他都尝了一遍。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乡村教育经验,也让他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有了更真切的情感联结。“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本土老师。本土老师不在本土教,还要去哪里教?”所以,相比于“乡村教师”这样的称呼,陈金土更愿意称自己为“本土教师”。也许,放弃那些晋升和调岗的机会,意味着他会错失许多学习与提升的可能,但是,面对离开还是留下这两个选项,他从来没有犹豫:“乡亲们认可我,孩子们需要我,我不能辜负他们。这里需要我,我就在这里。”

“只要陈老师在,我们哪怕没日没夜地在田间干活、在外面打工,都特别放心。”

“如果没有遇到陈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我的孩子也许很难坚持学下去。”“我们一家都是农民,一生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走出大山,我们能依靠的只有老师了。”

“有时候,因为孩子之间的打闹,两家大人们会起争执,这时候只要请陈老师出面,他的意见大家都会尊重。”

说起陈金土,不善言辞的乡亲们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淳朴的话语间满含真挚的感激。在这里,不少父母和孩子都是陈金土的学生,甚至有的家里祖孙三代都上过陈金土的课,代代相传的赞许和信任,也让越来越多农村家庭愿意将孩子托付给学校,托付给陈金土。面对乡亲们的肯定,陈金土赧然一笑:“不光是我,这里的每个老师都是这样的,我觉得这是老师的本职。”在陈金土的身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种最为原始、最为朴素的教师情怀——坚守与担当,执着亦淡泊。他守着的是乡村教育的火苗,担着的是儿童成长的责任,执着的是为人师者的应为,淡泊的是世俗的名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通往这座大山的路正在一里一里地修缮。而在过去的四十年间,陈金土在山间来来往往,已经用他坚实的步伐,为深山里的孩子们踏出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坦途。路崎岖,他从未犹疑,道漫长,他步履不停,因为大山在呼唤,所以他选择向山里走去。

咨询电话

师德建设科/师德监督电话:0591-85169817

教师发展科:

0591-85229631

 

下载中心

邮箱地址

jsgzb@fpnu.edu.cn

 

地址:福建省福清市龙江街道校园新村1号   邮编:350300  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3757号-1